徐小洌(请勿点赞评论)

近期:金范版包拯x公孙策
清平乐-晏殊中心
声入人心二-主观棋不岩
网剧开封奇谈-主包策
万合天宜,四大名著,文史哲相关

[包策/清末AU]箫心剑气一梦深(2)

cp包策,时代背景为清末,以1884~1912年为主
杂糅多版本人物形象,受开封奇谈网剧影响大
文风古怪而多变,由于剧情需要篡改部分历史
欢迎讨论与批评指正,不接受无脑拍砖
不喜勿吃

*********

第一部分

第二章

《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安徽省庐州府的合肥县是夏季水道交汇之处,也是人杰地灵之所,大名鼎鼎的李中堂便出生于此。但是,庐州合肥的名门望族却并非李家,而是包家。对于包家来说,同治二年注定是一个门阑蔼瑞的年份。这一年,湘军打败太平军,生擒陈玉成,庐州从战乱与军队掠夺中渐渐恢复着元气;更重要的是,已过不惑之年的包令仪在两个儿子相继早夭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三子。[1]这个被起名为“包拯”的富家独生子没有辜负全家的期望,在举行冠礼后顺利考取了生员和举人。光绪十五年的春天,包拯在春闱大比中名列二甲,以进士出身获任刑部主事。

此时的包拯刚刚拜见过六位堂官,正由赵舒翘带着熟悉刑部的环境和同僚。刑部在六部之中的特殊之处在于,上至当家堂官,下到司员郎中,都必须熟悉法律方可胜任。故而刑部人员惯于埋首律令与成案,办案稳妥能服众者便居高位,少见他部之中的攀附与倾轧;也正因如此,刑部向来重视资历与经验,[2]同僚们看到包拯这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由得心生犹疑。

“这就是新来的包主事?似乎过于年轻了。”

“李兄莫忘了那公孙策也小小年纪,文书案卷之间可是更见功底。”[3]

包拯耳力超群,听见几位前辈私下的交流也不恼怒,倒有些好奇这公孙策是何人。赵舒翘领着包拯看罢一圈,向他交代:“赵某现下仍在刑部供职,三月之后便要外放凤阳,那时李主事会补上员外郎的缺,主事的缺则由包贤弟来补。故而张大人和薛大人委在下这三个月里带贤弟熟悉部务。”

包拯朝着对方打了个恭问:“包拯斗胆,可否称大人一声赵兄?”

“那是自然。”赵舒翘笑笑:“赵某应还虚长贤弟几岁春秋。”

“那包拯今后还要多多请教赵兄了。”

*
 
转眼一月已过,包拯在赵舒翘的教导下熟悉了整个刑部和主事的工作内容。这位年轻的进士并未在刑律一道上表现出什么突出的天赋,却在口供、取证、案情认定、疑案复核等方面屡屡提出自己的想法。赵舒翘替他向当家堂官薛允升禀明,薛允升也大为赞赏,刑部诸人一时间对包拯刮目相看。于是“公孙策“这个名字又依依不饶地钻进包拯的耳朵——有人说他的才华可与公孙策比肩,有人说公孙策大才那包拯还差得远些,有人说他与公孙策各有专攻,又有人说这二人才能互补堪为绝配。包拯面上不显,心里对公孙策此人的好奇却是一日紧过一日。

又一年的秋审结束,赵舒翘正式接到了安徽凤阳知府的任命,于御前谢恩后开始筹备南下事宜。[4]赵舒翘才堪服众,为人谦和,刑部上下多与其交好;包拯等几位司员主事商议一番,在太白楼里设宴为他践行。宴上大家喝了些酒,不比平日拘谨,气氛也渐渐活络起来。

“赵大人此去凤阳,可是初次南下?那边气候可与北方不同啊。”

“赵某听闻安徽省襟江带淮,气候尚算温和,只是不知真假……欸,包贤弟,愚兄记得贤弟也是安徽人氏?”

包拯平日大多时候不正经,对赵舒翘却是真心敬服,认真答道:“包拯正是安徽庐州府人。凤阳府地处淮南江北,气候与北方尚有几分相似,赵兄不必担心。”

赵舒翘点头,又有一人突然答话:“包老弟也是庐州人?赵大人,公孙公子也是庐州人吧?”

“那个公孙策?”包拯忽地想起庐州也有一户清贵人家复姓公孙,在自己冠礼之前就搬来了京城,连忙询问:“公孙策究竟是何许人也?”

“公孙公子是薛大人远房的侄男,约莫是四五年之前吧,常来部里帮忙抄抄文书。这位小公子天资奇高,律令案卷都过目不忘,最擅剖决疑狱,调平情理,既守条文字句,又不违天理人情。”[5]

“后来我们秋审处向薛大人借人,委他连续几年主持详订,那几年的案子九卿会审和给事中未曾驳回过一件。不管是情实缓决还是可矜,朝野上下都称平允。”

包拯默默地回想了一下今年刚刚结束的秋审,秋审处屡次被薛大人要求推翻重来的情形浮现眼前,让他也不由得对这公孙策心生佩服。

“只可叹这公孙公子既无恩荫也无功名,没有进身之途,一身才华难寻用武之地啊。”

包拯疑惑:“连生员也不曾考过?”

“据他自己说考过三次,但是有什么考试恐惧症,大约是每每临考就发挥失常,怕也是命里如此……可惜……”

赵舒翘本在一旁静静听着,听到“考试恐惧症”一句忍不住喷了口中的酒出来:“咳……公孙策是这么和你们说的?”

“是啊赵大人,难不成还有别的说法?”

“没有没有。”赵舒翘笑着摆手:“赵某只是头一次听闻有些惊讶罢了。”

“那后来呢?”包拯继续问:“后来他去哪了?”

“去年冬天,这小公子父亲得急病去世,公孙公子扶灵回乡守孝了。若是公孙策一直留在刑部,你们两个还能碰上面较量一个高下呢!”

回乡了啊……包拯倒不在意谁高谁下,只摩挲着酒杯若有所思,心中生出些莫名的遗憾来。

---tbc---

[1]包拯的家世设定按照正史来的,地方志里面说包令仪有三子,宋史和个别文章里又说包拯是独生子,然后我又按百度百科生卒年份大致算了下包拯出生时包令仪的年龄,就设定成前二子早夭,在此说明供大家辨析。

[2]半私设,意思就是说刑部里面技术型官(hx)僚为主风气就相对较好,参考光绪三十年沈家本的《密陈潘庆澜参折》。但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沈家本本人就因为比较清流佛系,导致在刑部二十多年得不到升迁和外放。

[3]这段还有个版本是这样的
这就是新来的包主事?这也太年轻了。
你别小看人家年轻,那公孙策比他还小着好几年,不也学得快干得漂亮吗。
听说是刚中了进士,根本没有经验啊,不会瞎搞吧。
刚中进士怎么了,你不是连三甲都还考不上吗。

[4]此处史实有误,赵舒翘应是光绪八年升刑部员外郎,光绪十年补刑部湖广司郎中,十二年以郎中出任安徽凤阳府知府,不是光绪十五年。

[5]我已经尽力了不知道写明白没有😂包拯和公孙策所谓的“各有专长”,用法史的术语来讲是包拯专长于事实,公孙策专长于法评价。通俗点讲就是包拯擅长查案破案找凶手抓细节是侦探,公孙策擅长法条的适用定罪量刑是法官。所以说他俩绝配哦~

------

写这章时候卡的不行,但是写出来感觉意外的好。感觉给他俩发了个隐性糖←_←打滚求评论~以及可能是下章,最多第四章,包策俩人就见面了昂~薛允升和赵舒翘都是比较重要的推动情节的人物,这两章给他俩的背景设定什么的其实也都是为后文做的铺垫……但是我担心自己脑子不够用往后不能真正好好地用上这些铺垫😂……

评论(5)

热度(20)